广州市花都区:全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花都区:全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竹洞村是近年来花都区全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花都区自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以来,在建体系、出标准、抓整治、见成效上持续用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在竹洞村,已形成 “村委书记—村委副书记—生产队长—党员干部—村民”的层级管理制度、“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而在花都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全区188条行政村(1208条自然村)全覆盖、一体化、系统性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力打造4条精品村和6条重点村;利用2年时间对143条达标村全面提升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完善资源可回收系统,解决可回收物收运最后一公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农村厨余垃圾不出村特色,开展“厨余垃圾不出村、不出镇”活动,采用“家庭+种养+回收公司+无害化收集点”联合分类、分流、分解方式,在果园设置沤肥坑、沤肥缸、沤肥桶,在集中点设置太阳能生态箱、微生物设备等,探索出农村厨余垃圾处理新模式,打造花都品牌。
今年起截至7月份,花都区农村产生厨余垃圾约3.64万吨,其他垃圾约15.96万吨,有害垃圾2.46吨,可回收物约6.8万吨,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减量率达到35%以上。
2021年,花都区配备157名生活垃圾分类专管员、306台垃圾收集车、153处厨余垃圾就近就地处理设施;建设153处垃圾分类互动体验宣传长廊、4处垃圾分类指导中心、6处垃圾分类驿站、100处可回收物智能兑换设备、143处垃圾分类星级收集点,全部淘汰露天垃圾池、老式的铁制垃圾桶和垃圾斗等老旧或不符合生活垃圾分类要求的收集设备,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市城管部门:2021年推进建设200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样板村
据介绍,广州市城管部门大力开展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工作,摸索总结出了花都区竹洞村、番禺区新水坑村、增城区派潭村、从化区莲麻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和经验,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座谈会上,市城管部门表示,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可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增强村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同时,通过乡村环境的改善,也可促进村民养成文明生活的新风俗、新时尚,学会节约资源、利用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明素质,以垃圾分类的小习惯,促进乡村文明的大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到农村的各家各户,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检验基层基础建设水平、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
据统计,全市现有涉农7个区65个镇街1144条行政村。2019—2020年,全市共创建100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2021年推进建设200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样板村。今年起截至7月份,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约为123万吨,月均产生量约为17.6万吨。
“农村生活垃圾成分简单、垃圾量较少、处理空间较大。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座谈会上,市城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结合广州市农村分布实际,市城管部门建议,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对城镇化率较高、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地处城乡结合部的行政村,可以参照城区标准建设定时和误时投放设施,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对那些民宿、农家乐、观光旅游业较为发达的行政村,可以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建设集宣传、收集、暂存、资源回收于一体的综合性垃圾分类设施,推行绿色餐桌,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对那些城镇化率低、人口较少、远离城区的行政村,可以实施就地分类减量处理、村与村合并建设收集点(压缩站)或定时上门收集。